[通讯]文化空间:城市规划不可忽略的元素 ——记校第十届“师德十佳”、建筑学院方遥副教授

时间:2017-6-21 15:50:36 来源: 作者:杨芳 摄影: 编辑: 上传:陈晓东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返回

“如果说粉砖黛瓦、小桥流水、阡陌交通、鸡鸣狗吠,是理想中的田园风情,那么宜居的城市生活中显然不可或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空间。”谈及自己的专业,校第十届“师德十佳”、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兼第二教研室主任方遥副教授说道。

“走心走脑的互动课堂是提升课堂效率的‘秘笈’”

“没有对比就没有触动,当一幅幅高清的城市空间航拍照、一张张逼真的城市道路图、一个个定位明晰的开放空间图排放在一起时,我瞬间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自豪感和使命感。”谈及方老师的课堂,研三硕士生甘云记忆犹新。甘云感慨地说,三年前,方老师教授她们《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课程时,制作了内容丰富详实的课件,里面包含了国内外各个城市空间的高清航拍照,而最让人感动的是,方老师还用了大量时间,基于航拍图绘制了相对应城市的道路图、开放空间图。

“方老师的课堂呈‘两分制’特色,前半部分是他对于规划设计的理解,后半部分是让同学们解读他挑选出来的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城市设计案例。”薛夏夏同学补充道,“半节课的知识积累,半节课的实践认知,看似分隔,但方老师通过适时总结、点评,使整节课表现得浑然天成,让我们受益良多。”“从各个城市中各个单纯的元素对比,到城市节点空间的营造,再到整个城市空间特色的形成……方老师的课总是由浅入深,娓娓到来。”研一硕士生王艳艳表示,“每次上课,方老师仿若展开了一幅城市建设的轴画,而我们便在观摩回味思索中,理解了城市空间的结构及其魅力。”

上个世纪末,方遥在我校建筑学院毕业后迅速完成了角色转变,作为一线教师,他主动承担《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等核心课程,同时,还承担着《专业导学》《毕业设计》等工作,年均工作量逾900学时。“或许是好为人师吧,说真的挺喜欢这个职业的。”说到他超额的工作量,方遥淡淡地说,“但工作强度的确大,尽管我对教材熟稔于心,可是建筑设计的步伐远远超过了教材的更新速度,为了能让每一届的学生在最新、最好、最直观的案例中,品尝到一杯新鲜的水,备课工作量还是挺大的。”

“只有走心走脑的互动课堂,才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才能提升课堂效率,这是我的‘秘笈’。”方遥老师幽默地说道。时光匆匆,近十八个寒来暑往的磨砥与雕琢,方遥褪却了初为人师的生涩,成长为一名颇受学生欢迎的师长;春华秋实,近十八个春秋的播种与耕耘,方遥品尝着收获的喜悦。近几年来,他先后荣获校“工大集团奖教金”、校新疆伊犁岗前培训‘优秀教师’、校“教书育人”竞赛先进个人、世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把好城市原本的文化脉落才能形成特有的风格传承”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方遥欣赏美国学者伊利尔﹒沙里尔的这句话,所以他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努力引导学生关注项目设计所在区域的文化。方遥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多层,到本世纪初的小高层,以及现在的高层等建筑变化,以及随着美丽乡村、开放社区等理念的提出,规划设计必须具有前瞻的思维、敏锐的政策嗅觉、生态的观念以及特定的文化品味。

“基于其背靠老山,面临长江的这个自然状况,选择规划好设计的轴线,同时必须考虑南京的人文、历史等城市发展脉落……”一旁的王艳艳同学顺口复述了方老师的“台词”。研一硕士生王艳艳表示,方老师总能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各个城市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方面知识的重视,以此夯实城市规划设计的文化根基。比如,在讨论江北新区城市设计方案时,他让同学们先就各个既有的方案进行对比点评,然后选出他们自己认为优秀的方案进行解读,最后,方老师进行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的总点评。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黑格尔表达的是建筑这种造型艺术,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能激起人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方遥解释道,“那么城市规划便是解决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诸因素和人的六觉感受,从而组合成一个宜居的城市空间。”方遥认为,在城市空间中分有绝对空间、抽象空间、共享空间、具体空间等,但作为规划设计者要重视“文化空间”。“文化空间”具备历史性、风土性、地域性等特征,因而代表了整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和特色,以及居民心里、精神上的认可和依归,是一个从多层次反映城市肌理的有机整体。比如镇江的金山寺,又或是上海浦东的东方明珠,前者让人回味在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后者让人体验到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文明气息。“方老师,除了必要的实践课外,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总会带着我们考察南京各个具有特色的景点,从而对南京形成具体和感性的认识。”硕士研究生董云说道。她说,方老师用教学实践强调,对南京古城的文化,仅凭参观一次明故宫绝不会全面而深刻地体验出六朝古都的神韵,还需要看看夫子庙秦准河的历史风貌区,看看蜿蜒于老城的古城墙……这样才能得到对古都的整体文化肌理的印象,从而在设计规划中把好文化脉落,传承城市文化风格。

“城市规划不能坐而论道,闭门造车,必须多走、多看、多思、多想,将设计区域的小环境、大环境了然于心,才能做出问心无愧的方案。”方遥这样要求学生,也这样警醒自己。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教学相长多收获。方遥关注学科前沿,深知科研对于教学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已逐渐成为城市设计、城乡规划管理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近几年来,取得了专业内一系列的奖项。他领衔的团队主持完成了30余项包括国保级历史地段的城乡规划项目,多次获得部、省级优秀设计奖。其中,2015年度科研到款超一百万;参与编制的南京市鼓楼区总体规划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已实施的浦口永宁大埝村七组环境建设整治规划设计获得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更新设计获江苏省建筑学会城市设计三等奖。2016年编著出版《古城复兴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东南地块发展研究与规划设计》一书。

“学生对生活和事业充满热爱是做老师的最大成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欲之慎施于人,这样就不会有不融洽的师生关系。”谈到教书育人,方遥解释道,“教书必须要育人,但不是板起脸来教育,也不是迎合式地迁就,而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年青的方遥老师,颇有“学生缘”,在课后,他非常“活跃”,经常与学生谈人生、谈事业、谈理想,因而学生乐于与他谈心、交流,向他倾诉心声和困惑。

“方老师是个‘伯乐’,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借此激励我们。我刚入学时成绩一般,缺乏学习的动力。可方老师与我几次谈心后,便找到了问题所在,在他的鼓励下,我一跃成为年级第一”,远在上海同济大学读博的李彬同学动情地说道。方遥介绍,李彬当年专升本考取我校,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学习的劲头不是很大,于是他便带着李彬参与设计项目,让其在项目成功与失败的磨练中,激发信心,以永不言弃的精神发奋努力。现在李彬边读博士边创办了“几凡”公司,前景很是乐观。“看见学生对生活和事业充满了热爱,便是我们做老师的最大成功。”方遥笑着说。“你见过,老师和学生联手打游戏吗?方老师就干过!”董云“悄悄地”透露,方老师曾和她师弟联手刷老怪好长时间。“走近学生,不是光关注他的专业学习,也得关心他的兴趣爱好,这样在各个方面引导起来,才能没有距离感。”方遥如是说。甘云补充说,有时他们画图作业时间久了,会很倦乏,方老师就开始给他们讲笑话活跃下气氛,让大家身心放松下,“原来是他偷偷收集笑话,储备起来,然后装作自己以前听过的,讲给我们听。”

“方老师总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在第一时间了解我们的学习和思想动态,然后及时做出合适的引导、教育。”王艳艳“纳闷”道。她说,方老师建了师生微信群,然后就会将他新近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专业内的大型学术研讨会议等动态信息与大家共享。同时,方老师会就学术论文写、深造、就业等具体问题给予同学们一对一的帮扶,并动用一切资源给同学提供便利。“反正我们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他总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方遥组织指导的城市设计课程作业,获得了近20项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作业评优一、二、三等奖及佳作奖;多次组织学生参与中德、中美等联合毕业设计和首次我校规划专业国内高校联合毕业设计,获全国一等奖等多项奖项……除此以外,作为城规系副系主任,方遥在城规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等工作中勇挑重担,不计得失,为城乡规划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两次顺利通过国家级专业评估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学院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好评。

“我的愿望是经过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涵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合力构建一个一个集实用与审美、生态与传承为一体的富有文化的城市生活空间!”方遥表示。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