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王滋军:多年师生成“兄弟”

时间:2017-4-18 10:59:34 来源: 作者:杨芳 摄影: 编辑: 上传:于洋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返回

“老王,坐在火车上看窗外的风景,突然想起了你。离开半年了,近来可好?”

“很好!谢谢!”

“欢迎随时回来看看!”

“随时不可能啦!但我一定会回来看你!”

……

这种隔三岔五的短信互动,不是来自关系亲密的同学间,也不是源自感情笃实的朋友间,而是出自于一对师生之间,是否令你十分意外?著名散文家汪曾祺用细腻、风趣的笔触写就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勾勒了一幅三代人敦睦相处的画卷,而被学生称为“王哥”“军哥”“老王”的校第十届“师德十佳”、土木工程学院王滋军教授从教多年来用真诚的关怀感化学生、用敬业的态度感动学生、用精湛的专业素养折服学生,使多年师生成“兄弟”,营造了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实现课堂双轮驱动”

“传统板书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多媒体课件拓展知识的外延,两者有效结合,夯实课堂内容,提升效率!”谈及颇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王老师一字一板地说道。

2000年,东南大学结构工程方向博士毕业的王滋军入职我校,多年来一直承担着《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两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毕业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等教学任务。面对年均高达700多标时的繁重教学任务,王老师认真钻研教学艺术,力求生动、形象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王老师总是采用传统的板书将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写在黑板上,以便我们加深理解,同时,又运用能提高传递教学信息速度和效率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我们的知识面,拓展知识的深度。”已与中建八局签约的崔正宇同学介绍道,“有次讲混凝土结构时同学们有点‘懵’,王老师当即用手机、粉笔和书本模拟了一个混凝土柱结构……”“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恰似课堂教学的车之两轮,两相结合方能驱动车辆滚滚向前。”王老师形象地解释道。他认为,多媒体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生活现象、模型结构形象生动地再现课堂,板书则可静态沉淀出厚重的、抽象的知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提升课堂效率。

“还记得在讲低层、中高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时,王老师先给我们播放迪拜、纽约、台北等地的著名高楼视频,然后一步步地告诉我们100米内和超100米高的建筑间结构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很是鲜活生动,我们都爱听他的课,他善于把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成果融入教学之中!”盛玉彬介绍说,“就因为大四时被他的课堂所吸引,所以后来报考硕士研究生,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作为导师”。

“授业解惑是为师之职而传道更是师者之要”

“我们都熟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谕,但我认为授业解惑是为师之职,而传道才是为师之要义。”谈及对学生的培养,王老师阐释道。

“同一门课备有两套教案、不同课件,只为契合不同班级的学生的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浦土木2009级毕业生王凯动情地说道,“王老师为基础弱的学生量体裁衣地制定授课内容、方式和方法,让我们深受感动!”“教材内容和知识点,我已了然于心,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也是本份呀!”王老师淡淡地回应道。

长期以来王老师奉行课堂是师生,课后是朋友的为师之道,努力以自己的良好品质、精神气质影响学生,形塑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丁凯同学忆及大三时,有个桀骜不驯的同学,染着黄头发,爱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当王老师知道他几次旷课是赶去补考后,在后来上课时,便时刻关注他,并特意地走到教室后面和他打招呼,同时通过作业的批改发现他知识掌握上的困难,对他进行及时的辅导和鼓励。一学期下来,那位同学的头发变回了黑色,座位也从最后一排挤到了最前排,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这门补考率极高的课程考试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并从此告别了补考,并且在大四时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考试。“饮水思源,感谢王老师对我的不抛弃、不放弃。毕业离校了,我一定争取机会,努力成为一名杰出校友,回来看您、感谢您!”王老师自豪地展示了这位同学毕业日那天给他发来的短信。他认为,信心是黄金。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作为老师就得给他特别多的关爱和鼓励,只有唤醒他内在的学习欲求,才能真正帮助教育他。

播下了种子,就收获了希望;洒下了汗水,便收获了成果。王老师教过的学生经过两个学期与他的学习、交流,精神面貌便发生了显著变化,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倍增。“这不,由于在王老师课堂所学的混凝土知识系统扎实,所以硕士研究生复试时,我们自信得都不复习了,纷纷将节省下来的时间补给钢结构了。”日前,刚获悉被中国矿业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肖宇同学介绍道。多年来,王老师执教的班级学习效果好、补考率低、考研录取率处于学院前列;学生教学测评成绩始终保持在前15%。王老师两次被教学事务部宣介展示风采,其本科教学案例被校督导组推荐为优秀本科教学案例。王老师同时还多次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获“工大集团奖教金”等奖项。

“只有融入集体的海洋,个人的力量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枯竭;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发挥力量。”谈及其积极主动承担学院相关管理工作时,王老师谦虚地说道。

多年来,王老师服从上级组织安排,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热情投身到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中。2005年起,负责地坤楼实验室建设,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带领团队经过广泛调研、论证,以最小的代价建成了当时省内最大、华东第二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该项目为学校节约资金900多万元。新建成的振动台提升了我校在土木建筑领域的知名度,外单位的专家学者竞相参观交流,委托试验。这也为我校成功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打下了基础。为适应低碳经济建设和建筑节能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2010年,王滋军参与申报“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新专业,并担任首任系主任,相继完成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培养计划的修订等相关工作,我校也成为国内首批开办该专业的五所高校之一。

“最严重的余震发生时,我当时正在受损的房屋中进行调查、评估,说实话当时还是有点紧张的。”提及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应国家住建部要求,王滋军作为江苏省第二批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成员前往重灾区绵竹进行紧张的房屋应急评估工作,他面对记者曾这样动情地说,“可面对受灾百姓渴望我们对他们受损房屋进行诊断的期待目光,我们仿佛看见了父母渴求医生为患病孩子急切救诊的表情,于是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王老师一行的倾情付出,为绵竹市的灾后重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肯定,获得了江苏省住建厅“5·12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春节期间,他又收到了许多学生发来的祝福短信。其中,土木1206班的刘健俏皮地写道:老师,给您拜个晚年,躲过了拜年高峰期我觉得祝福更容易传达……喝了点小酒,未醉。大学有您这么一位恩师真是幸运……周天威更是“目无尊长”地写道:老王,近来可好?新一届的小鬼们是否比我们听话多啦,招牌的王氏洪亮教学声是否又吓坏了那些冬眠的孩子们……过去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对您万般想念。

“虽说荣誉是过眼云烟,但我格外珍惜‘师德十佳’这个称号。”王滋军表示,“我和学生课堂上是师生,课后是‘兄弟’,这样亲密的关系更易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好好地成长。”他认为“师德十佳”是对为人之师的最高肯定,与其说是一个褒扬,毋宁说是一种鞭策,教书育人之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