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抒写为民情怀——二论教育工作者如何学习践行李保国精神

时间:2016-9-8 9:09:55 来源: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返回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很讲“范儿”的当今,行走在太行乡间的李保国,却没有一点点“教授范儿”。在乡亲的眼里,他更像个来打工的,哪里“有活儿”,就在哪里干。年均200多天在外、4万公里的行程,多少年如一日实打实地苦干。不忘初心,永葆艰苦奋斗的实干作风,是李保国“新愚公”精神的自然流露。

李保国不讲吃、不重穿,不务虚名、不尚空谈,不占股份、不谋私利,埋头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他的作风是靠实干干出来的。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达30多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百余个,一个个高科技含量的水果品牌,一片片高产优质的果园,一座座满目苍翠的山岗,李保国的苦干,换来了千家万户致富的希望。一个行动胜过一打决心,学习践行李保国“新愚公”精神,就要始终保持蓬勃昂扬的锐气,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李保国之所以能以苦为乐,是因为他有心系群众的无私情怀。他的情怀,不是落在美妙的文字上,而是用心血汗水浇灌出来的。“活着干,死了算,怕时间不够留遗憾”,这句李保国常挂在嘴边的话,展示了他内心非凡的境界。李保国说:“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的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为群众脱贫致富呕心沥血,李保国是在为老百姓做事的过程中找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价值;“见不得老百姓穷”,老百姓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以个人的“苦”,换取千家万户的“乐”,李保国是在帮群众脱贫致富的忙碌中找到了充溢内心的幸福感。民心深处有丰碑,群众称他为“老百姓的教授”。这位看起来更像普通农民的教授,精神早已融入了乡土,灵魂早已和乡亲融化在了一起。

“太行山的父老乡亲都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李保国的价值观,算计的不是苦和甜,也不是得与失,只要父老乡亲能尽快富起来,再苦再累都可以忽略不计,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用在李保国身上,描述的是简单的事实。“扎不进‘泥土地’,就长不成栋梁材。”李保国一直坚守在教学、科研、生产以及脱贫攻坚第一线,为山区人民开发了众多致富项目和科研成果,助力山区乡亲拔除“穷根”,而他个人从来没有过捞好处谋利益的想法。35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从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到数不清的帮扶点,尽己所能,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

“乐以扶农,与之同甘苦。勤而敬业,凭其铸精神。心系民者,民亦爱之。连天绿海,永纪芬芳。”太行乡亲为李保国写下的碑文,饱含着当地群众对这位优秀知识分子的崇敬和感激,也呼唤和激励着更多的教育科技工作者能像李保国那样,不计得失,扎实苦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多出力多流汗。

先进的事迹感人至深,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李保国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入党誓言,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和理想,塑造了新时期优秀知识分子的又一光辉形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李保国那种扎实苦干的“新愚公”精神,更加需要靠扎实苦干来筑起通往伟大梦想的阶梯。(本报评论员)